Wednesday 15 October 2008

奥运后的中国—是伙伴还是挑战?

英国保守党年会在伯明翰开幕。当天,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在年会会场举办了中国论坛,主题是“奥运后的中国—是伙伴还是挑战?”这是大使馆首次在英国政党年会期间举办中国主题的研讨会。使馆邀请到了英国前外交大臣里夫金德、影阁副领袖瓦拉、议会反对党副督导赫德、英国俱乐部主席布莱德肖等作为嘉宾和傅莹大使一起在台上发表讲话并回答问题。
研讨会的主题吸引了来自基层的保守党党员的浓厚兴趣和踊跃参与,会场挤得满满的,座位不够,很多人就坐在地上,有的人至始至终站着听讲,不少华人保守党协会的成员也专程赶来。听众通过插话和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场掌声和笑声不断,气氛活跃、热烈。
大家就 “中国是伙伴还是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中国是英国和西方的伙伴,但西方与中国的关系也面临挑战。里夫金德将中国形容为‘充满挑战的伙伴’,他说,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大幅攀升,中国已经快速崛起为全球性大国,西方不少人对此感到关心、担忧、甚至疑惧。但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大国,现在不过是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美欧没有必要为此感到忧虑不安。做大国也意味着责任,希望中国在权力和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瓦拉说,我曾在香港工作过,亲眼目睹了中国从穿一样的毛制服和骑自行车的国度,进入了蓬勃发展、繁荣富强的时代,对英国和西方的挑战是要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发生的变化。西方认为中国成为超级大国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人自己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们仍然很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仍在为减贫、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而做出坚实的努力。我们希望与中国就此开展合作。
关于中英关系,嘉宾们表示,英中关系是英国最重要的、具有战略性的双边关系之一,良好的英中关系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两国建立了领导人定期会晤和经济财金对话机制,各级别磋商、对话频繁,中国留学生占英国全部留学生的15%,是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为英中关系发展提供了独特桥梁。双方直接对话和人员交流十分重要,不能任由媒体在双方之间传话。两国应当利用当前有利的时机,将双边关系进一步推向前进,这不仅对两国,乃至对世界都是有利的。英中之间也有分歧,但不应影响两国在广泛领域的合作。
赫德说,英国公众不分党派属性都支持发展对华关系,中国对保守党来说是优先政策领域,保守党正酝酿成立中国小组,发展与中国的党际交往,为双边关系开辟新的渠道。英国在推动中欧进行开放、建设性对话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两国可共同抵制保护主义倾向,倡导自由、公平贸易。
与会人士也认为,中国给西方带来了一些挑战。里夫金德认为,西方与中国之间仍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不时会造成摩擦甚至紧张,比如西藏问题。中英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保留了香港的法治和生活方式,相信中国政府也有足够的智慧找到解决西藏问题的办法。
赫德说,西方不少人对中国的发展方向有疑虑,不知中国会奉行单边主义,还是会成为合作的大国,目前对此尚不能下定论。英国对美国的政策走向多少能有把握,对中国则不确定,英中两国缺乏相互了解。
与会人员还提出了民主、人权等问题。里夫金德认为,中国改革进程还存在尚未根本解决的问题,基层选举止步不前,法治还不够健全。嘉宾和听众还就中国外交、中国在解决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的航天计划、气候变化、津巴布韦、苏丹、伊核、中东等提出了问题。
傅莹在讲话中首先谈到奥运会和残奥会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她说,奥运会和残奥会给中国留下了丰厚的体育遗产,激发了全社会的健身热潮和关爱残疾人的意识。奥运会还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这对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奥运会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促使中国与西方的相互了解向前迈进了一步。
傅莹说,奥运会的成功是建立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奥运会后的中国还是要在与世界的融合与互动中求得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逆转,仍将奉行和平、合作的外交政策,但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西方国家。
傅莹说,中英两国都高度重视彼此关系。两国合作应对挑战十分必要,中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企业走出去等都需要英国的支持与合作,两国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当前中英关系的最大挑战是需要进一步增进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认识,甚至误解很深,但只要坦诚对话,求同存异,相信中英关系会有美好的前景。
针对一些人关注的民主、人权等问题,傅莹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共十七大报告63次提到民主,提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两个重要的原则分别于1999年和2004年被写入宪法。《物权法》、《劳工法》等一系列法律陆续出台,对私人财产和劳工权益给予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政策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86%的中国民众对国家的发展方向感到满意。
傅莹说,我认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不能只看有没有一天的全国性选举,关键是政府的决策过程是否民主,政府是否服务于人民的利益。中国基层选举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各级党代会和人大代表都是通过选举产生。政府的决策过程处处体现民主原则,例如今年7月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形势,政治局成员在走访基层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做出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决定。各级官员的任用过程更加公开透明,都要经过公示期群众的检验,对官员的监督和问责不断加强,依法惩治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傅莹说,西方民主脱胎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几个世纪的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但英国在工业化初期也做过不少侵害殖民地土著人权益的事,例如在英国工业化初期社会矛盾激化,曾经把偷面包的孩子送到塔斯马尼亚流放。西方在妇女选举权、少数民族等问题上也走过漫长的道路。
西方民主制度在特定国情的土壤里和相应的经济、社会基础上发展顺利,但是世界上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并非都是成功的范例。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用西方模式衡量和要求中国是不适宜的,要求中国采用西方民主本身就是不民主的。中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深知国家团结稳定的重要性,将继续根据本国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中国并不完善,在公正执法、公平分配等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我们才一再强调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傅莹还一一回答了嘉宾和听众关心的其他问题。
嘉宾和听众对傅莹的讲话深表赞同,不时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里夫金德说,中国毫无疑问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民众的基本权力和自由得到了保障。瓦拉说,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历经数个世纪,不能要求中国在几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不过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一个后果就是会经常听到批评意见,应当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因此转而内顾。
有听众发言认为,中国的体制虽然与西方不同,但也存在不少很民主的方面,比如官员的任用过程体现了民主原则,腐败和不称职的官员受到惩处,中国社会开放度极大提高,对各种问题都可进行开放的讨论。英国对中国应采取理解和认同的态度,与中国开展合作。还有听众用亲身经历表示,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最好到中国去走一走,看一看,相信对中国的看法一定会发生变化。赫德指出,中国发展何种民主应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对英国来说,中国取得成功是最重要的。
会后嘉宾和听众纷纷表示讨论广泛、深入,傅莹娓娓道来的讲话方式易于听懂和接受,对他们了解中方观点很有帮助,感到获益匪浅。使馆举办研讨会既表明了开放的态度,又是向英方介绍中国的好机会,希望使馆今后继续举办此类活动。

No comments:

The East News